电化学储能系统是一个由电池组、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以及其他电气设备构成的综合系统。其中,电池组是系统的核心,负责储存和释放电能;BMS主要对电池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确保电池安全、高效工作;PCS则负责控制电池组的充放电过程,实现交直流转换;而EMS作为整个系统的中枢,通过与PCS和BMS的通信,收集并分析系统状态,实现数据采集、网络监控和能量调度。在紧急情况下,系统配置了急停按钮,直接与PCS、BMS、EMS连接,确保在关键时刻系统能够迅速停机,保障设备安全。此外,消防、柜门行程开关等外部信号也被接入EMS,增加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在每个电池包内部,从控模块(BMU)接收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反馈,如电芯温度、电压等信息,对电池状态进行分析,提供电芯保护,提高电池包间的一致性,从而提升储能系统的安全性。液冷机组通过与EMS的通信,实时监控电芯温度,动态启停,节省能量消耗的同时保证电芯温度,延长电芯寿命。能量型电池与功率型电池在功能上存在差异,前者如马拉松运动员,能量密度高,一次充电可提供更长的使用时间;后者如短跑运动员,爆发力强,短时间内可释放大功率。热管理对于电池系统至关重要,相当于为电池系统提供“舒适度”,确保电池在23~25℃的温度环境下运行,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电池寿命和安全性的影响。热管理系统根据周围环境温度调整电池环境,延长系统寿命。电池管理系统(BMS)作为电池系统的“司令官”,通过分析电压、电流和温度等数据,实现对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控,包括SOC推测、热管理系统启停、系统绝缘检测和电池均衡,以提高电池的利用率和安全性。双向储能变流器(PCS)类似于超级充电器,具备双向转换功能,将电网端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为电池堆充电,同时将电池堆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回馈给电网。能源管理系统(EMS)作为系统的大脑,汇总并掌控整个储能系统的信息,作出决策,确保系统安全稳固运行。EMS与云端相连,为运营商提供运营工具,并与用户进行交互,实时监控储能系统的运行情况。
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设计规范,核心在于确保安全。首先,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作为设计灵魂,规范内详尽规定了电站各部分的防火要求。《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GB51048-2014)为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电池火灾危险性分类,基于国内主流电池厂商和研发机构提供的数据,对不同电池的火灾危险性进行了明确。铅酸、锂离子、液流电池因其燃烧、爆炸特性不明显,被定为戊类。钠硫电池,由于存在较大火灾危险性,被定为甲类。对于新类型电池,需进行专题论证确定火灾危险性。电池室的隔墙、门窗防火性能要求高,具备防火隔离作用,确保安全。电池运行过程中可能析出易燃易爆气体,需配备有效的通风、报警、自动灭火系统,室内气体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的5%以下。主控通信楼的火灾危险性为戊类,采取了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如防火堵料、防火隔板、防火涂料、防火带等。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的设计基于电站的火灾次数、占地面积等因素。消防水池有效容积的计算方法,参考了国家标准。电池室的危险等级为严重危险级,钠硫电池室需配置砂池,锂电池室在条件允许下亦应设置。单个砂池最大保护距离,按国家标准确定。建筑防火方面,钢筋混凝土结构柱耐火性能较好,钢柱则需采取防护措施。设备房门向疏散方向开启,具有防火分隔功能,防止火灾蔓延。电池室四周按防火墙设置,确保相邻区域安全。其他房间装修材料燃烧性能需符合国家标准。火灾探测及消防报警系统至关重要。电气设备房间、电缆夹层及电缆竖井等应选用合适的火灾探测器。电池室建议安装感烟或吸气式感烟探测器。可燃气体报警装置的报警值通常为可燃气体爆炸下限的25%。此外,《预制舱式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电站消防技术规范》DB32/T 4682-2024提供了补充标准,涉及站址选择与平面布置。站址选择应避免靠近易燃易爆场所、可燃性粉尘、腐蚀性气体场所,并与重要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保持一定距离。电池预制舱应设置在室外,与站内其他建构筑物保持防火间距,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则需符合国家标准。总体而言,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设计规范旨在全面保障电站安全,从选址、平面布置、建筑防火、消防设施、火灾探测与报警等多方面进行严厉要求,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有效控制并及时扑灭,减少损失。通过遵循上述规范,可实现储能电站的消防安全管理。欢迎在评论区探讨更多设备端的规范细节,共同促进储能电站安全技术的发展。
国家能源局针对电化学储能电站火灾事故的防范措施在2022版与2023版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2023版重点强调了发电侧与电网侧电化学储能电站的站址选择,明确禁止靠近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品的场所,避免设在具有粉尘、腐蚀性气体的区域,且在重要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外。若设置于发电厂或变电站内,则需确保电池设备室与电力设施之间符合《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GB 51048)等标准的安全距离。其次,2023版对于储能电站所使用电池类型不再设定限制,鼓励采用技术成熟、安全性能高的电池,但审慎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在选用时,需遵循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一致性筛选并结合溯源数据进行安全评估,确保符合《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GB/T 36276)等技术标准的安全性能要求。再次,2023版的电池设备间布置标准以GB51048等技术标准为准,取消了具体设计要求,强调了锂离子电池设备间的布置应符合相关规范。区别四,BMS(电池管理系统)功能有所增加,2023版要求BMS具备簇级隔离控制功能,并能实现分级告警信号或跳闸指令,以实现就地故障隔离。此外,电池模块端子需具备结构性防反接功能。第五,2023版增加了消防系统的具体要求,尤其针对磷酸铁锂(LiFePO4)电池,要求设备间内设置可燃气体探测装置,当检测到H2或CO浓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应联动断开设备间级和簇级直流开断设备,并启动事故通风系统和报警装置。可燃气体探测装置的阈值设定需满足相关标准要求。通风系统需采用防爆型,每分钟排风量至少为设备间净空间容积的一定倍数,确保不同密度的可燃气体能及时排出,避免产生气流短路。正常运行时,通风系统应处于自动运行状态。第六,对铅酸/铅炭、液流电池的技术规范和安全要求进行了明确指示,要求室内设置可燃气体探测装置,并联动启动通风系统和报警装置。通风系统的设计需符合特定技术标准,以确保安全运行。最后,2023版对灭火系统的要求有所调整,需满足扑灭电池明火且不复燃的标准,并要求系统类型、流量、压力、喷头布置方式等参数需经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实施模块级电池实体火灾模拟试验验证。
深入了解电化学储能系统:运行机制与关键组件电化学储能系统是由一系列关键组件构成的高效能量存储系统,包括:电池组——储能的核心载体,储能变流器(PCS)——能量转换的桥梁,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池的智能守护者,以及能量管理系统(EMS)——整体运作的指挥中心。电池组如同储能系统的基石,BMS则扮演着精密的监控者,它通过监测电池的电压、温度等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保护,确保电池一致性,提升系统效率并确保安全。EMS通过与PCS和BMS的紧密通信,收集实时状态信息,并根据预设逻辑进行充放电操作,实现精准的能量调度。急停按钮和消防、柜门行程开关等外部信号与EMS相连,提供了额外的安全保障,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响应,确保设备安全。而每个电池包内的BMU(从控模块)就像电池的“健康顾问”,实时反馈电池状态,帮助BMS进行高效管理。液冷机组通过EMS监控电池温度,动态调整,既节能又延长电池寿命。电池类型上,能量型电池与功率型电池各有优势,比喻为马拉松运动员和短跑运动员,前者持久稳固,后者爆发力强。热管理系统如同储能系统的“体温调节器”,确保电池在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23~25℃)内,避免过高或过低温度对电池性能和寿命的影响,维护系统的稳固运行。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BMS)是电池系统的“大脑”,它通过繁琐的算法处理海量数据,监测电压、电流和温度,预测荷电状态(SO
Copyright2025流翼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