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i黑马”,选择“置顶公众号”
黑马智库,创业必读
更多创业内容请访问www.iheima.com
最近两周,北京暴涨的房租引发了广泛关注,过去租房市场虽然分散,但充分竞争,消费者剩余大,不同的租客可以各取所需。随着房源集中,品质虽然上去了,但中心化问题也在快速爆发。
矫枉过正,物极必反。我们不知道租房市场的中心未来可不可去,但渠道早已中心化的习惯电商正在遭到颠覆,颠覆的主角正是以人群为重要节点,去中心化的社交电商。
伴随微信生态释放的巨大红利,电商的社交化成为一大趋势,大量资本和企业涌入这条赛道,仅最近半年多,社交电商融资额达到数十亿美元。从百亿云集到千亿拼多多,在社交网络上分销、拼团等新玩法层出不穷,对准一线到四五线,中产到普通消费者等不同层级用户的争夺,更像是让众多社交电商之间,乃至和习惯线上线下零售商,陷入到了一场久违、全面的洗牌战争。
“现在还处在分割人群的阶段,但这种分割会在一年内迅速结束。”启明创投合伙人胡斌说,显然,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市场。今年4月,胡斌辞去掌趣科技CEO一职,抱着对新消费投资极大的信心,重新回归启明创投任合伙人,并在7月投资了社交电商「有好东西」。
面对当前的新消费产业,胡斌认为,更加混杂,但也更有意思了。作为中国互联网最早的一批从业者,胡斌参与了搜狐、新浪、空中网的创业过程,09年加入启明创投后,参与小米、知乎等互联网消费项目的投资。
在消费互联网上深厚的积累,让胡斌看到的,更多是在社交电商背后,一些共通的底层逻辑和商业价值。对于消费群体的分割,产品的选择,轻重模式的确定,决定了它们能否长远和做大。
启明创投合伙人胡斌
【投资人看新消】32期,野草新消费近日专访了启明创投合伙人胡斌,让我们从一个兼具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交电商的差异、可能性以及投资逻辑。
口述 | 胡斌
作者 | 折原
“没有机会”领域中的巨大机会
(1)以消费者为中心是共通的逻辑
我毕业的时候,刚好赶上中国第一波互联网浪潮,当时拿了好几个offer,包括华为、巨龙和新浪。华为和巨人在那时候已经很大了,新浪才刚刚成立,还在万泉河小学的一个四层小办公楼里,最后我选择了新浪。
因为当时互联网给人的感觉太新奇了,非常有意思,所以之后的10年我也一直在做互联网相关的创业。
那段时期的一些经历,让我看到了互联网和商业里很多共通的东西。举个例子,新浪为什么能在当时成为中国第一大门户网站?是因为它的新闻。那时候做新闻的除了新华社,是没有人上夜班的,但在我们的新闻中心只有4人时,就开始白夜班轮流倒。
那个时候的互联网新闻,其实没有人要求你一定要这样去做,但实际上用户需要在第一时间去知道很多东西。所以1999年5月8号,在科索沃战争上美国炸了中国大使馆这个事,新浪能做到第一个报道,一战成名。
现在任何一件事,你做到24小时跟踪,大家都觉得特别正常,但在当时,这就是发明和创造。任何一个「breaking news」出来,都能在第一时间deliver给用户。那时候中国的网民也就百万量级,晚上能盯着你看的可能就几万人,但这些人对后来用户的影响极大。
我们说互联网精神怎么来的,从计划经济体制下,你有什么就生产什么,直接卖给用户;到互联网时代,根据用户痛点,反向推导我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或者产品。虽然说的有点虚,但这样的转变是大逻辑。
为什么不断地有新机会在诞生,习惯行业会不断地被互联网人颠覆?就是缺乏这种To C的思考方式。我在2009年加入启明做投资时就开始关注消费,那时我们就把互联网和消费放到一个组,叫internet and consumer,简称intersumer。而它们所共通的就是To C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逻辑。
(2)从品牌、互联网打通到掘金电商
2009年,整个互联网圈还没怎么开始谈消费,但我为什么要关注消费?当时70%的互联网公司还在靠广告赚钱,其次是增值服务和游戏,然后才是电商。但我们发现消费其实有很多事情可做,当时的互联网广告和游戏的市场规模都是几百亿左右的规模,但消费随随便便找一个sector都是万亿,旅游、餐饮等单拎出来都是非常大的市场。
除了门户和搜索之外,我们发现有越来越多令人兴奋、好玩的事情可以做。虽然那时候还没有消费升级,但至少有电商,电商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金矿,只不过是要慢慢挖掘。
中国还有很多东西谈不上升级,因为很多领域还没有品牌,不像美国拿个灯泡都能随便说出两个牌子,就像PC,不是苹果就是IBM,没有其他东西。中国有大量的东西你都不知道有什么牌子,连水都还没竞争明白。
但中国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品牌的形成过程,正好和互联网的崛起是同一时间点。电商作为互联网和消费的第一个结合点,我当时隐约感觉到的一点是,有很多看起来很习惯的东西,会以电商的方式焕发出新活力,机会巨大。
我后来参与投资的小米,恰恰就是这个时候诞生的。
小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首先它肯定不仅仅是一个做手机的公司,尽管它很大的利润可能来自于手机。但其实当时苹果也一样,苹果当时有80%、90%的利润就是来自与苹果手机的销售,但你能说它只是一个做手机的公司吗?绝对不是。所以当时我们就看到这种机会还是挺大的。
小米做这件事的逻辑现在说起来很简易,但雷军当时给我们讲故事时,只有一个塑料片,说这就是我们要做的手机,还不能带走,这个事情说出来大家谁都不相信。
因为当时的手机市场,高端的有苹果,安卓有TCL,低端的还有一大堆山寨机。大家都觉得说:做手机做了那么多年,每一个环节对于一般公司来说,能做好一件都是很了不起的事了,你们这帮人连硬件都没碰过,从零开始,凭什么能把手机做好?
所以像小米这样的项目,我们在投委会上也要经过大量的讨论,最后投小米主要还是两个判断:
一是对雷军的信任,小米最开始有一个极其豪华的创业团队,团队7个人每一个都是CEO量级的。这样的团队其实一开始挺令人担心的,常识里这样的团队很难有很好的合作。但雷总能把这些人捏到一起,把所有人都稳住,小米后面能表现出那么强的执行力,我觉得这一点至关重要。
雷老大还有一个牛B的地方,就是他确实想明白了才来干这件事。我们经常讲创业的偶然性,大部分创业公司都是先干,干到一半干得对,或者干得不对转几个方向才逐渐想明白。当然这些都是站在现在来看,当时能不能成大家也是打问号的。因为如果光看人不错就投钱,那做投资也太容易了。
所以有了第二个判断,当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HTC的市值在很短的时间内涨到了100亿美金,但我们觉得它做的手机并不够好。而且说白了HTC在中国有多大名气?之前叫多普达,谁知道多普达跟HTC的关系,没什么人知道。
再加上当时安卓手机的痛点确实存在,待机时间短、动不动死机、输入法难用、卖得还挺贵,跟苹果手机的差距这么大,中间的消费者是有这个需求的,虽然很多公司没有做到,但理论上可以而且必须是要达到的。
所以,如果抛开团队执行上的不确定性,我们觉得中国绝对有公司能做手机做到百亿美金量级。
但小米实现的路径,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小米1出来之前,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看TCL、魅族的第一款手机能做到多少。调研之后,我们觉得如果小米当时的第一款手机,能卖到10万台公司就死不了,卖到30万台就是阶段性成功了。结果小米1就大幅超出了预期,它后来也一直走在一个超预期的路径上。
小米的案例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有些看起来已经没机会的东西,其实存在巨大的机会。当然每个案例都有自己的偶然性,但这些机会的背后一定都是刚才说的大逻辑,消费者没有被满足。
包括我们今天谈的社交渠道电商,虽然从我过去的经历来看,理论上完全不是我擅长的领域,但是有这些共通的东西在,一个VC才能cover那么多的领域。
社交电商与习惯电商的两大核心差异
(1)产品:社交电商的机会在于非标品
从To C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逻辑来讲,电商走到社交的关口,是一个特别正常的现象。因为原本目录式和搜索式并不能解决人们所有的需求,目录式像习惯的百货商店那样,
电话wx: 13512131526
我司专注于老板一对一服务
Copyright2025流翼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