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提高了ai的影响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对数字媒体有了全新的理解和多样化的需求,其中数字媒体技术在各行业都得到了普遍应用。而数字媒体的发展也为ai技术的前进提供了途径,扩大了ai的影响力。
网络媒体占比达八成进入21世纪,大众媒体开始衰微,被称为习惯媒体,互联网被称为”新媒体”;10年前传媒产业结构还可以说是四分天下:纸质媒体、电波媒体、互联网媒体、手机移动媒体等。
目前,网络媒体的规模已经远超习惯媒体的市场规模,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网络媒体社会价值白皮书2019》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传媒产业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其中互联网传媒占据了传媒业市场的八成,传媒产业发展进入大众自媒体传播时代,网络媒体与习惯媒体的融合取得了很大进展。
传媒产业加速融合发展随着互联网与习惯媒体的融合走向深化,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传媒产业规模占到世界传媒产业的1/7。中国传媒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加速转型,传媒产业发展进入大众自媒体传播时代,大众媒体、平台化媒体、自媒体等传媒形态并存且相互竞争。在数字经济、网络空间、5G、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传媒产业将变得更加繁琐,并迎来新的风口期。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媒体融合发展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大数据、区块链、5G等诸多技术给新闻也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一方面,作为新闻产品的“文本”、作为新闻实践过程的“生产”都发生了创新与变革,也给作为新闻从业者的“人”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技术资本冲击着新闻业态,推动产业结构重塑。下文将浅述人工智能时代给新闻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提出解困之思。
一、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变革了新闻生产全过程,却带来媒介伦理危机。
人工智能时代,习惯媒体的新闻生产全流程被技术颠覆:机器人智能生产新闻并可视化呈现,媒体大脑智能检测全网新闻线索,为编辑筛选报道方向,新闻的采集、生产、呈现、分发环节均得到创新,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如今日头条的Dream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等机器人新闻写作机制不断涌现,给新闻业带来活力。
然而技术的应用也相应带来了风险,一旦机器人写作新闻中有不当内容未经核查便智能分发至全网,将对媒体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尽管技术核查新闻能够有效分担编辑把关压力,但技术尚未成熟,技术的把关仍存在盲点与漏洞。
(二)算法推荐为用户量身定制新闻,却也编织了“信息茧房”。
算法推荐为用户个性化定制新闻,以用户的历史浏览数据与个人喜好为准,定向为用户在海量信息中挑选同类型新闻。于新闻工作者而言,信息的触达率提高,工作成本降低;于用户而言,能够只接收自己偏好的信息,过滤不感兴趣的内容。
但同质化内容容易为用户编织“信息茧房”,久而久之社会情绪极化,在同类声音的强化下产生群体极化效应,给新闻工作者的舆论引导加大难度。
(三)技术资本重塑媒介业态,但也挤压了媒体行业的生存与发展。
技术资本进入媒体行业,丰腴了传媒体制的结构,但过度的技术资本却也挤压了媒体行业自身的生存发展。
二、身份重塑:新闻工作者应对人工智能挑战之策
(一)提高传播技能,深化人机协同。
人工智能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体技术应为新闻工作者所用,避免沦为机器的附庸,而应深化人机协同。如在新闻事实核查中,将技术核查与编辑核查有机结合,又如充分利用媒介技术丰腴报道模式和橙线形态。例如,新华社记者在2019年两会中推出《全息报告看两会》便充分结合了新闻从业者的主观能动性与技术形式的多样性、视觉性、智能性。
(二)算法把关结合编辑把关,加强对事实的核查。
人机协同把关,利用算法的高效性,可以减少媒介组织内部的层层筛选环节,提高新闻的生产效率;同时,应注意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新闻从业者更要有温度与人性的把关和议程设置,可以使新闻更加符合人们的价值追求。
(三)树立危机意识,培养新闻从业者的不可替代性。
人机共生成为时代趋势的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应树立危机意识,如在深度报道、非虚构写作等领域开疆拓土,创新新闻叙事风格,培养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但亦需要警惕,应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维护公众利益,避免刻意以主观性的话语去对抗数字技术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提出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概念,他指出,工具理性的滥觞必将带来价值理性的衰弱。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全方位渗透,新闻工作者应以主导者的角色,在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础上,将技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深化人机协同。
(1297字)
Copyright2025流翼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