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30083622072123939/
首发·小欣城市
辽宁省南部的瓦房店市和中南部的海城市,都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工业基地。1985年均升格为县级市。两市地域相近、历史渊源相似,然而经过40年的发展,两市在自然环境、城市规模、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已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一、自然环境VS人文环境
瓦房店拥有3793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是海城的1.4倍。瓦房店三面靠海,自然环境十分优美。仙浴湾、将军石、龙门温泉等景点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度假。瓦房店的地理位置也十分得天独厚,大连港即坐落于此,向全球辐射。除此之外,瓦房店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相比之下,海城却是典型的内陆城市。整个城市被群山环抱,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因为缺乏海洋资源,海城的旅游业并不发达。然而辽河水系却孕育了海城不少的自然景观。白云山、大悲寺等景点颇有人气。

再看城市风貌,瓦房店的建筑风格与沿海城市大连十分类似。现代气息浓郁;海城古朴、典雅,老街老巷遍布,是了解旧辽宁的好去处。因此,就自然和人文环境而言,海城、瓦房店各有千秋。游客可以从两地的差异中体会到多彩的魅力。
二、城市规模VS布局结构
纵观两市城区,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的规模差距。截至2022年10月,瓦房店市下辖11个街道,人口密度大,城区建成区面积广;海城市仅有5个街道办事处,城区较为紧凑,建成区面积小,大量人口分布在21个城区之外的镇上。
在城市布局上,瓦房店主城区依山靠海而建,自西向东有明显的高度递减。各功能分区带状分布,层次分明。而海城主城区坐落在山区的缺口地带,既没有瓦房店般“依山傍海”的自然布局,也失去了北方古城“棋盘”结构的规整美感,主次路网较为杂乱。这与两市发展历程的差异密不可分。
三、经济结构VS财政收入
城市之间最重要的差异,莫过于经济实力。2021年,海城市和瓦房店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568亿元和690.2亿元。瓦房店的经济规模更大。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海城市第一产业占比达8%,而瓦房店仅2.7%。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城的农业及相关产业更为发达。
值得注意的是,海城的第二产业占比较高,达34.4%;而瓦房店的第三产业占了高达74%,完全是一个现代化服务业城市的构成。以2022年的财政收入为例,瓦房店市收入138.5亿,而海城市仅77.1亿,不到瓦房店的一半。资金的多寡直接影响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四、支柱产业VS特色产业
支柱产业是城市经济的“脊梁”,而特色产业使一个城市与众不同。说到支柱产业,海城以钢铁产业见长,海城钢铁公司产钢量位居中国前列;而制药、电子信息、轻工制造业是瓦房店的三大支柱产业。海城的特色产业包括渔业、盐业以及近年兴起的现代农业。
瓦房店的旅游业无疑是最大的特色产业,2021年的旅游收入就达212.7亿元。瓦房店将旅游与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可以说,两市在产业结构上已呈现明显的差异化。
五、发展规划VS空间潜力
城市发展需要远景规划的指引。海城提出到2035年,实现“一核、两轴、三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力争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化工及智能装备制造基地;而瓦房店的目标是建成“万亿旅游度假名城”,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虽然两市在空间发展上都面临一定制约,但瓦房店毗邻大连,可以依托大连这个副省级城市;海城的发展空间与资源相对有限。因此,从战略定位上看,瓦房店的发展潜力更大,成功概率也更高。
六、小结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两市有相似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程。但在40年的城市建设中,海城和瓦房店的城市风貌、产业格局已呈现巨大差异。这是城市发展道路的选择结果,也体现了地方政府的智慧。
我们不应以成见看待城市差异,而应客观理性地分析差异背后蕴含的深意。这有助于我们在比较中获得启发,在差异中看到地方发展的可能性。通过对双城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辽宁的城市现状,为推动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