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61917129068741172/
2024-04-26 05:19·光明日报
【记者连线】
此刻,菲律宾巴拉望岛以西海域,正上演着“一场游戏一场梦”。
“游戏”是美国的,“梦”是菲律宾的。
在否认中菲间存在“君子协定”之后,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正在借力与美国的“战争游戏”,做着远交近攻内病外治的大梦。
本周一,菲律宾和美国正式启动为期19天的2024年度“肩并肩”联合军事演习。据菲律宾军方介绍,本次军演的参与人数超过16700人,此外菲律宾信息和通信技术部以及新闻部等菲政府部门也将参加此次军演,是历年规模最大的一次。
面对如此“声势浩大”的军演行动,菲律宾不少学者、官员警告称,军演可能威胁地区安全与稳定,加剧南海局势动荡,而菲民众则纷纷举行集会进行抗议,担忧战火“烧到家门口”。
强硬嚣张,针对明显
与往年相比,今年菲美“肩并肩”联合军演不仅异常强势、来势汹汹,辐射范围显著外延,参演士兵人数创历年新高,被邀请作为观察员参与的国家数量也是空前之多。
此次军演也是迄今为止涵盖范围最广的一次,包括海上安全、空中和导弹防御、动态导弹打击、网络防御和信息战等演习项目。参加本次演习的美方指挥官威廉·尤尼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今年的演习增加了全领域(海上、空中、陆地)的范围、规模和复杂性,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肩并肩”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军演针对中国的意味明显。军演地点之一是在紧邻南沙群岛的菲律宾巴拉望岛西侧12海里领海以外的公海地带,直接面向我南海与台湾水域,显然是经过“精心挑选”。而在军演击沉目标选择上,菲律宾军方更是不加掩饰地宣称已选定一艘由中国制造的退役舰艇“卡里拉亚湖”号作为“敌舰”目标。此外,菲律宾首次派出海岸警卫队参加军事演习,其正是在仁爱礁海域对我频频挑衅的菲海上力量。菲企图通过军演增加实战模拟经验和军事实力,指向性和挑衅性意味极浓。
菲方对军演的真实目的毫不讳言。“肩并肩”军演发言人、菲武装部队中校迈克尔·洛吉科在军演启动前曾“指名道姓”地强硬表示,美军和菲律宾军队将模拟“夺回被敌对势力占领的岛屿”等场景。
本月初,美日澳菲四国在南海举行了首次联合海上演习。4月11日,美日菲领导人又在华盛顿举行首次三边峰会。据白宫会后发布的三方有关声明,美日承诺“继续支持菲海岸警卫队能力建设”,支持菲国防现代化建设。三国还将通过举行海上联合军事演习等方式“推进防务合作”。
民众反对,骂声一片
然而,菲民间对于此次军事演习并不欢迎。4月22日,菲美启动“肩并肩”联合军事演习当天,不少菲律宾民众在菲武装部队总部大门外举行集会抗议,手持“拒绝肩并肩战争游戏”标语牌,高喊“美帝国主义是头号恐怖主义”口号,要求美军离开菲律宾。
菲律宾有民间组织发表声明表达对军演的强烈不满:“允许外国军队增兵和干预,可耻地证明了马科斯政府奉行屈从性外交政策。这不是为了增进我们的国家利益,真正目的是让美国在这一地区投射军力并维护霸权。”菲当地渔民团体也进行抗议称:“普通菲律宾人从联合军事演习中一无所获,却损失更多。军事演习只会扰乱农民和渔民的生计。”
菲律宾全国妇女组织联盟猛烈抨击联合军演,发出警告称,“联合军演期间,在美军基地指定地区,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特别是卖淫和性虐待可能会上升”。该联盟表示,菲律宾和美国签署的《访问部队协议》和《加强防务合作协议》等军事协议实际上为美国士兵提供了犯罪和虐待菲律宾人的许可证,他们无需根据菲律宾法律承担责任。该联盟秘书长发表讲话强烈抗议称:“我们绝不能允许美国将菲律宾人拖入其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并逃避侵犯我们妇女和践踏我们主权的责任。”
菲律宾专栏作家、国际问题研究专家丹·斯坦伯克对军演质疑称:“我们必须为谁的战争做准备?美国海军的存在,不必要地导致中国和菲律宾之间紧张关系升级。军事化使五角大楼受益。但除了风险,马尼拉到底得到了什么回报?”
菲前总统发言人里戈贝托·蒂格劳撰文呼吁:“学会与中国和平共处!中国是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占我们贸易总额的20%,是美国的两倍。如果我们与中国的贸易停止,甚至即便只是两国贸易大幅放缓,就已经会给我们国家带来经济灾难了。”他还对马科斯政府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批评:“我们现在是美国的傀儡国家,是亚洲的乌克兰。马科斯被美国洗脑,认为中国是危险的源头,但他没有说为什么我们两国要为争夺具有争议性的广阔海洋中的一些石头而开战。”
菲律宾前参议员弗朗西斯科·塔塔德也发声表示,菲律宾人要和平不要战争,“菲律宾人必须尽一切努力防止与中国发生战争。我们必须发动最强有力的运动来推翻马科斯政府卷入战争的决定。”
根据菲律宾民调机构OCTA最新调查报告,菲律宾民众期望马科斯政府首先解决国家通货膨胀问题。超过66%的受访者认为控制通货膨胀是当前国家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仅有4%的受访者认为国家防卫问题是最紧要的。
4%和66%,正是梦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本报马尼拉4月25日电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梁逸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