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规银行机构放款——上海助贷
电话微信: 18516063429 ,欢迎咨询上海支农支小再贷款,当天放款,[公积金贷最低2.55%额度300万-1000万],[法人贷年化3.8%额度最高1000万],[企业贷贷5%最高1000万],[房产抵押贷最低3%],[大额垫资万6元每天],[车抵GPS或不押车]
前三季度,上海金融运行平稳 大力支持经济恢复和重振
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2022年前三季度上海金融运营”新闻发布会。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主任吕金忠、跨境人民币业务部主任施利亚、外汇管理部副主任葛青分别介绍了上海货币信贷运营、跨境人民币业务运营和外汇收支情况。媒体记者回答了充分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建立健全小微企业敢贷能贷长效机制、加快临港新区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优化自由贸易账户服务等问题。
2022年以来,上海总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部署,加快稳定经济一揽子政策的实施。结合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局关于支持疫情严重影响地区和产业复苏发展的23项措施,印发了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支持工作的20项指导意见,坚决落实货币政策,大力支持上海经济复苏。同时,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推进临港新区外汇改革试点,优化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水平。
信贷投放稳步增长,有助于实体经济稳步复苏
上海总部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的双重作用,引导全市信贷总量保持增长,努力稳定经济市场。9月底,上海本外币存款和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4%和10.1%,其中人民币贷款增速连续4个月增长。1-9月,支农小额再贷款累计329亿元,同比增长69%;累计再贴现814亿元,同比增长9%;覆盖中小微民营企业1万余家,实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目前,全市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投放增长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信贷增长稳步上升,有效支撑疫后经济修复。9月底,上海本外币贷款余额10.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9.5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前三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6894亿元。其中,6月至9月新增贷款4141亿元,占前三季度增量的60%,同比增长1462亿元,支撑疫后实体经济的修复。
二是企业部门信贷需求逐步回升。前三季度,全市人民币企业贷款增加5663亿元,同比增加298亿元。从分行业来看,制造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信贷投入较多,同比分别增加438亿元和353亿元。9月,企业贷款增加1054亿元,同比增加221亿元。从结构上看,企业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81亿元和14亿元,反映了企业短期流动性需求和中长期投资需求的同步增长。
三是重点行业贷款保持快速增长。9月底,上海制造业贷款余额9431亿元,同比增长29.5%。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企业、专业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5%、42.0%和32.3%。上海总部积极落实小微企业敢贷能贷的长效机制。截至9月底,普惠小微贷款余额8396亿元,同比增长25.8%;9月,普惠小微贷款利率同比下降23个基点,降至历史低点。同时,指导金融机构积极利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资金,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稳定链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充电”、“加油”。截至第三季度末,上海相关金融机构已发放720多亿元贷款,以满足上述四类专项再贷款的要求。全力推进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到目前为止,两批3000亿元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上海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补充资金投入近200亿元。自国庆前首次实施以来,设备更新改造贷款一直在加快。财政贴息后,企事业单位融资成本不超过0.7%。
四是社会融资规模稳步增长。前三季度,上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9512亿元,同比增长290.56亿元。人民币贷款是“主力军”,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60%以上,对社会融资规模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此外,地方政府债券净融资1420亿元,同比增长894亿元,大力支持上海中心城区旧改、经济适用房项目、轨道交通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金融服务不断优化,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稳定增长
上海总部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上海实体经济和国家重大战略,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稳步增长,越来越多的经济实体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前三季度,上海有3.25万家企业采用人民币跨境结算,比去年同期增加1600多家,与156家海外经济体发生资金收付;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额14.7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一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联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前三季度,与跨境证券投资活动相关的人民币跨境收付占上海跨境收付总额的75%,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截至9月底,上海已有15家银行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累计人民币跨境结算172.7亿元。上海票据交易所办理的跨境贸易融资资产转让总额达到138.4亿元。前三季度,上海和“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人民币跨境收付占全国34%,金砖国家人民币跨境收付占全国9.54%,上海合作组织相关国家人民币跨境收付占全国9.1%,居全国前列。

二是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总部经贸新业态良好发展。截至9月底,跨国公司在上海建立了1762个人民币跨境资金池。前三季度,上海人民币跨境资金池结算量占全国54.3%。以离岸经贸、跨境电商为特色的新型贸易业态发展良好。其中,离岸经贸活动人民币跨境结算同比增长13.77%;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跨境结算量同比增长4%。上海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开展的离岸经贸业务结算量相当于人民币319.3亿元,同比增长137.75%。截至9月底,共有152家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开展离岸经贸业务,比去年同期增加33家。
三是人民币跨境使用有力支持自由贸易区和临港新区建设。前三季度,在上海自贸区注册的各类经济实体跨境收支总额为6.28万亿元,同比增长6.0%,占同期全市总额的41%。临港新区人民币跨境收支同比增长60.77%,其中与企业直接投资有关的跨境收支占69%。上海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跨境收付相当于25.4万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人民币占29%;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完成各种货币资金的兑换,同比增长41%。借助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融合、账户内资金可兑换、跨境资金收付方便的优势,更多的“走出去”企业实现了集团内外资金的高效收集。
四是跨境人民币和自由贸易账户结算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实施跨境人民币和自由贸易账户便利化惠企政策和本币优先原则,对重点银行进行监管。截至9月底,上海10家业务量较大的中资银行已确定3036家优质企业适用于便利跨境金融服务,推动货物贸易项目下人民币跨境收付4951亿元,占全市货物贸易结算量的46.5%,同比增长24.1%。此外,继续优化世博会金融服务,指导上海金融协会跨境金融服务专业成员连续五年发起银行间倡议,发布上海银行业人民币跨境金融支持进口博览会“创新人民币贸易金融服务,帮助世博会内外贸易双周期”服务计划。
上海外汇收支韧性强,稳定良好基础不断巩固
今年以来,上海外汇收支总体稳步上升,表现出强劲的韧性。前三季度,上海银行代客涉外收支总额为26857亿美元,同比增长8.9%。其中,收入12306亿美元,支出14551亿美元,同比增长5.9%和11.5%。银行结售总额为6992亿美元,同比增长6.5%。其中,结汇2825亿美元,售汇4167亿美元,同比增长1.4%和10.2%。
一是迅速修复货物贸易收支缺口。前三季度,上海货物贸易涉外收支总额6468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第三季度同比增长6.6%。V类型修复趋势;收支逆差同比下降8.3%。在收入方面,商品贸易收入为2497亿美元,同比增长7.5%,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新能源产品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1.6%和143.3%,对促进出口收入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货物贸易支出3971亿美元,同比增长1.0%。中高端制造业产能恢复良好,带动部分中间产品进口。
第二,服务贸易的收入和支出保持活跃,逆差继续缩小。前三季度,上海跨境服务贸易总收入和支出为1856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其中,收入855亿美元,支出1000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8.6%和13.0%。收入和支出的逆差继续缩小,同比下降11.6%。运输服务需求保持强劲。前三季度,上海运输服务贸易总收入和支出
1.6亿美元,同比增长30.7%。新兴服务业已成为上海服务贸易增长的新动力。前三季度,上海新兴服务贸易总收支572.3亿美元,同比增长8.6%。
三是双向直接投资稳定有序,结构优化。前三季度,上海外商来华直接投资(FDI)资本流入273.5亿美元,同比下降5.5%。其中,受疫情影响,第二季度下降38.9%,但复工复产后,上海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对外资继续保持强劲吸引力,第三季度增速由负转正。特别是医药和新能源制造业外资流入明显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