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细
新闻当前位置:新闻详细

3年没了3300亿!百万股民“深陷”隆基,前大股东早已套现192亿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65291999345361427/

首发·李砍柴



前不久,《2024年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夫妇凭借355亿元的资产排名第655位。


可与2年前相比,他们的资产缩水了一半不止,董事长钟宝申甚至直接消失在榜单中。


2000年,隆基绿能成立,在20多年的时间里,它抓住光伏行业发展机遇,从一家小公司,变成光伏行业巨头。



2012年,公司成功上市,9年时间股价翻了56倍,市值最高达到5000亿。


2020年,集团创造出150亿元的营收,成为全球光伏组件销量第一的公司。


而李振国的财富也迅速膨胀,从2018年开始,连续4年都是陕西首富,身价725亿。


但随着光伏行业寒冬来临,隆基股票暴跌,市值蒸发3000多亿,大股东高点套现,留下百万股民深陷其中。



隆基绿能在股市上的表现可谓大起大落。


2020年3月,公司股票在11元左右,一年多后,股价就翻了约7倍,高达72元。


可进入2022年后,隆基的K线只有3个月是红色,其余月份均为绿色,还出现过连续6天股价一天比一天低的情况。


到2023年6月,公司市值蒸发了3000多亿,还剩约2000亿。今年3月,股价又从41.86元下降到21.41元,跌去了近一半。


同时,公司股票还被国际投行下调了目标价。


2023年6月8日,摩根士丹利金融公司将集团股票目标价从每股58元下降到每股38元,降幅高达34.48%。



隆基可谓是节节败退,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坑的是众多散户深陷其中,无法解套。


据统计,截止到2023年9月底,大陆三大股票交易所共计有5351家上市企业,那时,隆基有94.82万户股东,排在第二的位置。


到今年1月中旬,购买隆基股票的人数就增长了近5万,达到了99.86万,平均每人7588股,折合人民币11.77万元。


泡沫破灭,百万股民痛心疾首,哀嚎遍野。


同样遭遇的还有投资经验丰富的基金公司。


有关数据显示,在股票降价前,隆基集团的基金公司达到了2107家,共计拥有32.48亿股,市值达到2164亿。


随着股票价格下滑,金融机构纷纷抛售集团股票。


截止到2023年底,隆基的机构数量锐减到152家,大约2000多家基金公司卖出了手中的全部股票。



其中,最惨的应该是“接盘侠”高瓴资本。


2020年10月,隆基的股票价格为62元,属于比较高的位置,这时候无数的机构都在疯狂入手股票。


但当时的大股东之一李春安却因个人原因,抛售了手中的部分股票,还卖给高瓴资本一部分股票,共计获利192.71亿元。


由此,李春安也从第二大股东变为第六,只剩下1.6亿股。


之后,隆基的股价又持续上涨了一段时间,但很快股价开始一路下跌。


高瓴资本亏大了,据统计,如果按照2023年第一季度40元每股的价格计算,它的亏损最少有55亿元。



此后,李春安又做了一件“糟心”事。


2020年6月,他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多挣几百万,涉嫌泄露公司内幕消息,到了2023年1月份左右,此案才有结果,李春安只被罚了50万元。


这让本就对隆基没有信心的股民,更加心寒。


但此一时彼一时,辉煌时期的隆基,可以说是日进斗金。



隆基的壮大,得益于创始人李振国“与众不同”的选择。


在行业初期,有单晶硅、多晶硅两个发展方向。它们比较起来,单晶硅效率高,但成本也高;而多晶硅则相反,效率低,更便宜。


这就导致单晶硅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多晶硅显著,所以当时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多晶硅,大约占到整个市场的80%。


面对这种情况,创始人深入分析后发现,想要在光伏产业收获丰厚的利润,要么降低成本,要么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可以依靠技术进步来达成,而增加效率却只能依靠原材料本身,多晶硅的转化效率没法和单晶硅相比。



李振国坚定地选择要走单晶硅道路,并坚信单晶硅才是光伏产业的未来。


其实,这对隆基来说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豪赌,一旦技术无法实现突破,集团将被逼入绝境。


此时“金刚线切割技术”引起了公司的注意。



刚砂、钢线和聚乙二醇,还需要9-10个小时的时间,耗材耗时。


但“金刚线技术”只需要40公斤金刚线就可以完成一吨硅棒的切割,可是这项技术一直由国外公司掌控,隆基无法直接获得核心技术。


因此,2011年,隆基决定自己研发,而这项研发重任就落到了大连连城数控公司的肩上,这家公司是由钟宝申和李春安控股。


经过2年的研发,连城数控创造出第一台国产金刚线切片机,这项突破不但改变了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还在日后给光伏业每年节约了120多亿元。



据悉,为了这项技术,集团做好了每年亏损4000万元的准备,不过最后只亏了半年,成本就降下来了。


与此同时,集团也没忘记积极靠近资本市场。


2012年,隆基在上交所成功上市,宣布要专注于发展单晶硅,为此还停掉了许多正在挣钱的项目。


尽管单晶硅更加实惠,可此时行业下游的组件企业却仍拒绝使用单晶硅,因为这些企业有自己的多晶硅工厂,它们不愿再花钱替换。


2014年,隆基集团买下浙江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开始涉足行业下游业务。



从此,单晶硅一路突飞猛进,自2015年起,性价比不断提高;2019年,它占有65%的市场,到2020年,市场份额又增加到97.6%。


单晶硅成为光伏行业的主流技术路线,我国成为全球第一的单晶硅生产国。


隆基也跟着水涨船高,9年内,公司股票狂飙56倍,成为业内排名第一的公司。


公司市值也曾冲破5000亿大关,等于业内排名第二、第三位公司的市值总和。


2020年,集团光伏组件销量全球第一,占全球市场的19%,收入从赔本0.53亿元变为盈利150亿元左右,被业内称为“光伏茅”。


不得不说,隆基的发展李振国有着重大贡献,不过在刚创业时,他也并非一帆风顺。



1990年,河南人李振国从兰大毕业后,被派到陕西一家国企工厂,负责单晶硅研究。


之后,虽然李振国也换过其它工厂,但工作内容始终都围绕着单晶硅,这使他在单晶硅的研发和生产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海经商盛行,有着十年经验的李振国也受到影响。


他决定跳出稳定工作,自主创业,并于2000年2月14日,创办了一家电子科技公司,主要经营半导体材料和设备的制作与售卖。


头两年,公司的发展还比较顺利,不仅收入飙升到千万元,每年的单晶硅生产量还达到了20吨级别。



但到了2003年,公司业务突遇滑铁卢,那一年,公司新开发的几个项目全都以失败收场。


这一系列败局犹如当头棒喝,让李总瞬间清醒,他反思道:


“整个公司都听我一个人的。这就说明你对的决策会很快落实,错的决策也同样会很快落实。


你可能做了99件对的事情,但可能有一个要命的错处,这个企业就犹如空中楼阁,随时有可能结束。”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李振国决定要找靠谱的人加盟公司,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大学同学钟宝申。



钟宝申,与李振国同是河南老乡,1993年就已经开始创业。


他在辽宁成立了一家磁电设备公司,名为沈阳隆基,到2004年,这家公司已属于业内的头部企业,每年营收高达5亿元。


但磁电设备行业的需求量趋于饱和,增长潜力达到极限,钟宝申不满足于现状,一直想找新的生意项目。


李振国通过与钟宝申的来往,了解到他的想法,于是2005年10月,两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通话。


在电话里,李振国不仅大谈光伏产业的未来发展,还表达出想让钟宝申入伙,一起创业。


秉着对老同学的信任,2006年,钟宝申义无反顾地辞去原公司职务,到西安跟着李振国创业。



因二人曾深受兰大校长江隆基的影响,为了纪念老校长,他们找到江隆基的女儿,在得到她同意后,西安新盟电子科技正式更名为隆基股份。


公司成立后,李振国认为钟宝申的性格更加沉稳,于是大度地让其担任董事长,负责公司战略、研发和管理等工作。


而自己则任总裁,主要承担寻找和维护公司客户的责任。


那时,隆基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小公司,而今日的隆基虽已千亿,却前路茫茫。



这几年,光伏行业处于红利期,大量的企业涌入。


我国光伏行业花了18年时间,才将全产业链产能达到380GW(功率单位),可如今这个时间缩短到了18个月。


2023年,全行业的产能规模更是远超1000GW。


这其中,由于硅片的技术含量较低,是跨界企业的扩产首选,所以产能过剩在硅片上的体现最为明显。



从2023年3月至今,硅片已经经历了2次大降价。据业内消息,硅片产量仍在稳步增加,行业库存已达到35GW以上,远远超出市场需求。


很多企业也表示,今年硅片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可能会出现全行业亏损的情况。


面对如此残酷的竞争,李振国曾表示:


“隆基已准备了500亿元的现金,用来抵御未来2-3年的行业动荡。”


隆基除了技术上的微弱优势外,最大的保障恐怕只剩这项储备金。



2024年初,董事长钟宝申宣布开始陆续增持公司股票,增持额度在1-1.5亿之间。


接着,又在2月份公布,将在未来12个月内,花费3-6个亿回购公司股票。


这如同毛毛雨一样的回购金额,并没有挽回多少估价,公司股票仅仅上涨了1元钱。


企业管理者对公司和行业信心不足,那深陷其中的百万股民何时才能解套?


或许只能等行业重回快速增长的一天。


- END -



参考资料:

华商韬略:《三个河南人,干翻世界光伏》

零碳风云:《隆基绿能,被追上了》

环球老虎财经app:《“唱空”新能源,大摩下调隆基绿能目标价34%!》

额滴神:《隆基是怎样在陕西成为“全球第一”的?》

正和岛:《三个河南人,干出2500亿光伏帝国》


作者:汀兰

Copyright2025流翼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