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细
新闻当前位置:新闻详细

《援军明日到达》未映先争议,方先觉对比李陵,可否树碑立传?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71844468112163355/

首发·我就是个码字的

描写衡阳保卫战的抗战题材电影《援军明日到达》还没上映,已经在网上引发了很大争议,焦点就是于和伟饰演的第10军军长方先觉。

方先觉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他率领全军浴血奋战四十七天杀伤大量日军是其大功,但他未能坚持到最后产生了投降之说。

在众多争议话题中,有很多人都将方先觉比作西汉名将李陵,意思是这两个历史人物都属于悲情英雄,值得同情和纪念,树碑立传拍电影并不为过,果真如此吗?

一、方先觉和李陵相似之处

方先觉和李陵大致有四个相似之处:

1、名将

翻看方先觉的履历,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打,从北伐战争到军阀混战再到十年内战最后到抗日战争,在1944年衡阳保卫战之前他几乎打满全场,他的升职速度在黄埔三期毕业生中也就比王耀武慢一些,比很多黄埔一期和二期生都生猛。

出身于军事世家又是李广孙子的李陵同样特别能打,他训练的五千步兵堪称汉武帝时期的特种部队,能够力抗匈奴十一万骑兵的围追堵截,战斗力之强悍让人咋舌。

2、战绩

在衡阳保卫战中,方先觉率领第10军一万七千人,顶住日军三次强攻坚守47天,打死打伤三倍于自身伤亡的日军,这个交换比相当震撼。

李陵率五千步兵攻入匈奴,面对匈奴单于率领的十一万骑兵且战且退,利用战车为营弓弩为武器大量杀伤匈奴骑兵,交换比同样惊人。

3、孤军

方先觉第10军在衡阳保卫战中坚守47天一直没能等来援军,李陵全军更是孤军奋战,没有任何援军,最后只有四百人突出重围返回大汉。

4、降敌

方先觉在衡阳保卫战进行到最后阶段全军陷入绝境的情况下和日军达成停战协议,所部也被编成了所谓“先和军”,方先觉本人则成了日军的宣传工具,幸而在军统的策划下,方先觉和几位军官先后逃回重庆。

这里需要注意一件事,方先觉部下第三师的阵地上首先打出了白旗,也就是说不管是停战还是投降,都是方先觉部主动提出的,而非日军前来劝降。

李陵率军突围过程中,他的搭档韩延年阵亡,李陵自感无颜面对汉武帝遂下马投降,所部士卒分散突围只有四百人逃回汉境。

李陵投降后汉武帝曾派公孙敖率军寻找并营救李陵,但公孙敖听说匈奴有一个姓李的汉将在帮匈奴人练兵,他回去后报告是李陵(实则为李绪),汉武帝夷李陵三族,李陵这才彻底投降匈奴。汉武帝死后,李陵好友霍光派人出使匈奴劝李陵回来,但李陵担心再次受辱放弃归汉。

二、方先觉和李陵不同之处

1、战场

李陵参加的是汉匈战争,当时匈奴和西汉之间的战争持续了百年,双方互有攻伐,战争有时候在西汉境内展开,有时候在匈奴大漠展开,双方的战争既有世仇原因也有争霸性质。

卫青霍去病时代的汉匈战争可以算西汉的反击战,等到漠北之战后,李广利和李陵等人参加的战争相当大成分属于汉武帝穷兵黩武的结果。

方先觉率军参加的衡阳保卫战属于抗日战争中豫湘桂战役中长衡会战的组成部分,这是一场发生在我国境内的反侵略之战,日军是侵略者。

2、援兵

李陵出兵之前说了大话,想率军直捣单于王庭,他从居延(阿拉善)出发向北行进三十天深入大漠远离汉境,导致他随后的作战始终没有援军,只能且战且退,最终在距离汉朝边境百里的地方全军覆没。

汉武帝本来想让李陵配合李广利,但李陵的傲气导致他孤军深入让他的部队陷入绝境,由于通讯和交通问题,即使汉武帝派援军也来不及。

电影《援军明日到达》似乎是在暗示衡阳保卫战失利的原因是援军不靠谱,实际上当时衡阳外围的援军还是很拼命的。

衡阳保卫战的援军有薛岳部、王耀武部和李玉堂部,其中薛岳当时能够调动的部队只有八万严重受损的川军,日军阻援的是两个师团,装备很差的川军根本打不动。

王耀武部比较精锐也确实打得不错,但日军阻援的是主力甲等师团,王耀武部奋战之下曾经接近衡阳,等到74军打到衡阳旁边的鸡窝山时,第10军已经打白旗停战了。

李玉堂是方先觉和第十军的老长官,他是增援最积极的,而且手下有两个生力军,老蒋甚至给他调配了装甲部队,但是和74军一样,当增援部队打到衡阳城时,方先觉部已经放下武器了。

此外,衡阳保卫战期间,中美航空队虽然没有制空权,但运输机队还是冒死给第十军空投了不少物资,甚至还包括香烟。

所以,衡阳保卫战并非援军不卖力气,实际上日军抽出了超过一半的部队用于阻援,四成部队攻城,六成部队打援,即使这样,李玉堂部也基本打穿了日军防线,如果方先觉部能够再坚持两三天,衡阳保卫战的结局也就大不一样了。

三、事后评价

李陵投降后,汉武帝一开始非常愤怒,还将为李陵辩护的司马迁施加腐刑,但后来他醒悟到李陵是孤军奋战,于是派公孙敖去接李陵,在得知公孙敖的不实消息(李陵帮匈奴练兵)后才愤怒诛杀李陵家人。

后世对李陵的评价不一,有认为他是悲情英雄的,还有人认为他变节之事不可原谅,在央视版《汉武大帝》中就采用了变节李陵对比守节苏武的画面。

《杨家将》中有一个著名桥段“李陵碑”,描写了杨继业不愿当俘虏撞死在李陵碑的剧情(实际是绝食而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后世对李陵投降和变节的态度。

方先觉是否投降变节在历史上存在很多争议,但相对来说还是颂扬他的声音更多一些,主要是因为当时他成了国府树立的标杆英雄人物,哪怕他投降了也不能更改。

之所以老蒋刻意宣传并维护方先觉,一方面是因为老蒋个人对方先觉有愧疚之意,战前他将方先觉撤职,但在关键时刻方先觉不讲价钱不闹脾气依然以代理军长名义指挥守城,而在衡阳保卫战期间,老蒋给方先觉允诺的援军迟迟打不进去。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际观瞻,豫湘桂大溃败严重影响了国民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导致罗斯福提出把二战中国战区的指挥权从老蒋手中转移到美军手里,这让老蒋难以接受,为了宣传需要,老蒋必须把方先觉捧上天,哪怕当时国民政府内部存在极大争议也在所不惜。

综上所述,方先觉还是没法和李陵相提并论的,虽然两人在不程度上名节有亏,但两人所处的战争性质并不相同,两人所处的战场环境也有相当大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因为两人在气节上都存在很大争议,也都不适合树碑立传。

对于《援军明日到达》这部电影,希望该片能够真实反映历史,坚守国土的英雄壮举要拍,打白旗放下武器的史实也要拍,三路援军奋力增援的历史同样不能忽略,是非功过让观众评说。

Copyright2025流翼科技